人物简介:尚珂,女,汉族,1963年2月出生,法学专业教授,现任北京物资学院法学院院长。 2000年加入致公党,北京市第十二届、十三届政协委员,北京市通州区第五届、六届政协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她热爱教学工作,曾多次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她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积极参政议政,多次被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评为“优秀党员”和“参政议政先进个人”称号。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学习重温中国共产党党史,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光辉历程,更深入领会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带领广大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目标。我作为一个民主党派的党员,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活动中逐渐成长起来,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伟大和优越性,也在政协这个组织中,通过参政议政、民主协商的过程更加深刻地的领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含义。以下对个人的成长经历发表一点感想。
一、加入政协,是人生经历中的光彩篇章
我从2012年开始进入政协组织的队伍,担任政协委员,经历了两届十年通州区政协委员,十年北京市政协委员,到2021年底和2022年底进入换届阶段,由于年龄超过问题,我的政协委员身份将告一段落。在我的人生阶段中,这个十年在我生命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十年的学习提高、十年的履职经历,是我成长的十年也是自豪的十年,使我在精神世界和能力认知方面成为了一个更加丰富和自信的人。
我是一名高校教师,本职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加入政协组织前,生活和工作主要在校园中度过的,年复一年地围绕着学生,授课、撰写论文完成科研任务等有序地推进着。工作的特点和专业性使然,使我在与社会交往之间相对比较封闭,只是在专业特定领域的深耕中与社会实现有限的接触和了解。我在政治身份上是致公党党员,作为民主党派的一名党员在组织中比较多的发挥自身专长和特点做一些党派调研、社会服务的事情。无论是在本职工作还是党派工作中,都获得各级组织的认可,取得诸多的成绩和荣誉,2005年和2010年两次获得致公党优秀党员称号,多次获得参政议政先进个人荣誉;同时在本职工作中也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
加入政协组织后,我发现这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是“大学校”、“大舞台”。在这里拓宽了我的视野,与各领域优秀分子一起,委员们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学习交流,深入实际开展调研,关注社会体察民情;在参政议政中,丰富了我的知识,提高了我政治认识和站位,也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不仅是一种政治荣誉,更是承担了一种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在十年的政协生涯中,不断学习积极参与调研,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提案和信息,获得政府相关部门采纳,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多次获得优秀提案和信息先进个人。这些经历令人难忘,也成为我不断前进的支持动力。
二、积极履职,做一个有担当的社会人
在政协工作中,学习是履职能力建设的基础,凝聚共识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前提。通过学习提升了对政协的认识,了解了政协发展的历史、政协取得的光辉成绩、老一代政协先辈发挥的作用,逐渐对政协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纵观人民政协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人民政协是中国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为争取和平民主、建立新中国而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的结果。它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光辉典范,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一个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政党制度,在世界上属于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为国际贡献的伟大创造。三是人民政协还是个发展中的政治组织,其发展历程是持续的,也是曲折的,可以说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发展的一个鲜明缩影。四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人民政协,强调要进一步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人民政协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紧紧围绕执政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聚焦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建言献策,做了新的积极贡献。我通过学习有了明确的履职定位,也带着这个认识,投身到参政议政的履职活动中。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有过国外留学的经历。那时发现国外的残疾人工作者随处可见,在法律层面和社会管理中都会为他们融入社会提供可依赖的路径,这让我不由陷入思考。怀揣着为弱势群体走进社会、创造平等社会环境的热忱之心,在参政议政履职活动中开始关注我国残疾人事业和养老事业发展。在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通州区政协委员等社会职务中,积极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研,以提案、研究报告、课题研究等方式为地方经济发展、社会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先后提出“关于创新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促进医养结合,完善养老服务功能”、“贯彻《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政府为残疾人就业预留岗位”等一系列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促进残疾人就业相关的提案。这些紧贴社会需要的课题研究和提案,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以追求实效为宗旨的社会服务,我积极地深入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将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提出的《关于建议制定通州区农村合作医疗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通州区养老服务机构信息平台》、《关于加强通州区养老服务的提案》等个人及党派提案获得通州区政协优秀提案;本人也被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评为优秀致公党党员。2017年主笔撰写的提案《以信息化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获得通州区政协优秀提案。主持调研的有关“推进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形式”调研报告,获得致公党北京市委表彰为优秀调研报告,并转化为致公党北京市委党派提案“关于推进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建议”,在2018年举行的北京市第十三届第五次会议转化为市政协提案《进一步推进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获得市政协优秀提案。在履职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发出声音,贡献良策,针对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千年城市建设中,提出“理念先行,要坚持历史观、世界观、可持续观”、“要适度建设,留有空白,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或许是最好的选择”。2019年在北京市政协会议上提交的2件社情民意有关《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建议被登载在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办公厅主办的《诤友》刊物上,获得市委领导的肯定性批示,认为建议有针对性、可行性、合理性,具有落实的可操作性。2020年突发新冠疫情期间,围绕疫情带来的社会问题,积极发送信息和建议,多项建议被政府部门采纳,其中《关于做好企事业单位内局部公共空间防疫工作的意见建议》被北京市通州区政协评为2020年度优秀信息,同时被评为2020年度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关于优化人才引进措施,助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提案》被评为2020年度优秀委员提案。
这些年在政协这个平台上,参政议政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深入社会,也更加懂得如何运用自己的知识服务社会,把论文写作祖国大地上。只有深入了社会,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是来自于实践基层的创新,我们只是运用自身的能力去发现、凝练和提出,这样的锻炼使我的认知和能力发展的更全面,在理想与社会现实中找到了一个更加准确的位置,在履职过程中深化为自身责任和使命,努力是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敢为、善为、能为、有为的政协委员。
三、不务空名、高情远致,初心铭刻于心,使命实践于行
虽然因为年龄问题,不久就要离开政协组织这个大舞台了,但是一日政协人,一世政协情。曾经作为一个政协人,也将永远将自身与政协的使命连接在一起,知道从哪里来,懂得往哪里去。有人说“一个国家的良心在于那些仰望星空、不断为社会建设与百姓生活而脚踏实地奋斗着的人们”,我认同这句话。作为一名专业领域的学者,同时更应是一个心系社会、有责任感的社会工作志愿者。在担任北京市政协委员、通州区政协委员的十年中,学会和掌握了知识和能力,获得政治意识和精神境界的提升,在未来的岁月中,这个经历将继续激励我积极将科学研究与社会紧密联系,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以充沛的热情、创新的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主动服务社会,初心铭刻于心,使命实践于行。